当前位置:食学研究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食学研究成果 确立食学“学科八要素”


2024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和食学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相关政府官员、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朱信凯致辞。朱信凯表示,努力建构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的“食物获取、食者需求、食事秩序”三合一的食学知识体系,具有不同于经典学科逻辑导向的知识重构意义。

会上,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食学自主知识体系系列成果发布仪式。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致辞并向研究中心赠送“以食立学,食事求是”贺匾。

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食学(Shiology)学科体系奠基人、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对食学系列成果进行了介绍。此次发布的食学自主知识成果共有两项。一是基础理论领域的食学“学科八要素”理论建构,二是应用领域的“三食”问题系统治理。

刘广伟表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着眼80亿人的利益,要揭示出所有科学体系的共性内涵,并具有这些内涵。任何一个“门类级”的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名称、对象、定义、任务、术语、结构、原理和体系”八个要素,这是支撑一个学科的“四梁八柱”,没有完成“学科八要素”的理论就称不上是完整的学科体系。食学科学体系经过多次迭代,目前基本完成了食学“学科八要素”的建构。没有关照80亿人利益的知识体系就称不上“全球公共产品”。食学的“学科八要素”如下:

要素一是学科名称。食事学,简称食学。这是一个新概念。英文为Shiology,是由汉语拼音Shi和英文的后缀ology组成的一个新单词,在英文语境里Shi=Eat+Food。

要素二是研究对象。食学的研究对象是食事与食事问题。食事包含食者、食物、食序三个方面,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整体。食事制约并决定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食事与农事是属种关系。食事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根本性、持续性的问题。食事问题错综复杂,依靠现有的相关学科无法全面彻底解决。从我国国情来看,“食事问题”不仅连着7亿吨粮食,还连着14亿人的健康。

要素三是学科定义。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本质角度);食学是研究、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功能角度);食学是研究、揭示人与食物之关系规律的知识体系(关系角度);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发生角度)。

要素四是学科任务。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1、延长个体健康寿期。2、优化社会运行秩序。3、维持种群延续。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端牢饭碗,又有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  

要素五是学科术语。食学新构、新解了“食事、食物、食者、吃”四组共90个食学基础术语及定义。确定基础术语是建构食学体系的前提。“食事、食物、食者、吃”既是食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食学体系中主要学科名称用语。食事术语是一个庞大的集合,《食学名词》收录了食者、食物、食序三个领域的词条多达12995 个。

要素六是学科结构。食学的基本结构是以“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构成的三角结构。简称“食学三角”。无论哪个历史阶段,无论哪个种族文化,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功能始终是围绕着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个方面展开,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客观整体。食者需求涉及人的生命质量与长度;食物获取是满足食者的食物数量与质量需求;食事秩序涉及人与人群、人与生态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满足食者对社会和谐的需求。

食学三角


要素七是基本原理。食学包括十大基本原理,分别是食者需求领域的“肌为食化”原理、“肌食耦合”原理、“食可致疾”原理、“食可疗疾”原理、“五觉审美”原理,以及食事秩序领域的“食孕文明”原理、“食事三角”原理、“食事优先”原理、“食为二循”原理、“食乃序基”原理。

“肌为食化”原理: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包括骨骼、血液、内脏、肌肉、大脑、皮肤、毛发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极度智慧的系统。可以这样说,没有食物就没有肌体,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肌为食化”原理揭示了食物与肌体的之间的本质关系。

“肌食耦合”原理:每个人的肌体都不同,且一直处于变化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差异性,根据自己肌体当时的需求特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吃方法,找到食物与肌体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发生疾病,威胁肌体健康。“肌食耦合 ”原理揭示了个体健康与食物、食法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可致疾”原理:吃事是人类疾病的一个来源,不当的食物、不当的吃方法可以引发疾病,威胁肌体健康。正确的吃事可以预防疾病发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生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可疗疾”原理:吃事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干扰肌体失衡,是一个古老的发现与利用。吃事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食可疗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治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五觉审美”原理:吃是五觉审美,是通过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感知的,是以嗅觉、味觉、触觉 (口腔) 为主,以视觉、听觉为辅的审美过程。吃事审美的反应是双元的,即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强调美味与健康的统一。“五觉审美”原理揭示了吃与审美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孕文明”原理:食事早于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础,食事支撑文明持续,不当的食事行为会威胁文明持续。“食孕文明”原理揭示了食事与文明的本质关系。

“食事三角”原理: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食事三角”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事优先”原理:食事久远,他事后来。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优先,生活之事列后。食事优先,国泰民安。若他事占先,必内卷生乱。“食事优先”原理揭示了食事与他事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为二循”原理:人类的食事行为必须遵循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健康长寿,必须遵循食物母体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食事行为不能任性所为,要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才能生存得更好,才能可持续发展。“食为二循”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行为与自然机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乃序基”原理:人类社会秩序起源于食物分配和食物资源占有。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于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没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会瞬间崩塌,文明亦会崩塌。“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食事与社会秩序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学原理与80亿人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食学原理的社会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科学原理。

要素八是学科体系。食学基本体系是“1-3-13-36”形式。包括13门一级学科和36门二级学科。食学基本体系揭示出“食事认知”内部的106个属种与并列关系。

食学体系


刘广伟指出,食事学的构成,综合了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的41个一级学科,纳入了游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食学认知体系,新立了食学盲区的知识体系,并按照客观实际,重新确立其中的属种关系和并列关系,以食事、食物、食者等“属概念”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命名。“食事学”是继“军事学”之后第二个以“事”命名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食事认知的首次大集合,标志着人类食事认知从“区块化”迈向“整体化”阶段。

食事学“学科八要素”的理论建构,是探索揭示食事客观规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食事学建构填补了整体认知食事的空白,是对现代科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本项成果主要体现在《食学概论》(201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食学》(2019年线装书局出版)《食学(第二版)》(2020年线装书局出版)《食学(繁体字版)》(2022年木果文创有限公司出版)《Shiology》(将于2024年三联书店出版)《食学名词》(2020年线装书局出版)等著作中,以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等期刊中。

食学基础理论著作


当前位置:食学研究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食学研究成果 确立食学“学科八要素”


2024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和食学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相关政府官员、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朱信凯致辞。朱信凯表示,努力建构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的“食物获取、食者需求、食事秩序”三合一的食学知识体系,具有不同于经典学科逻辑导向的知识重构意义。

会上,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食学自主知识体系系列成果发布仪式。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致辞并向研究中心赠送“以食立学,食事求是”贺匾。

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食学(Shiology)学科体系奠基人、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对食学系列成果进行了介绍。此次发布的食学自主知识成果共有两项。一是基础理论领域的食学“学科八要素”理论建构,二是应用领域的“三食”问题系统治理。

刘广伟表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着眼80亿人的利益,要揭示出所有科学体系的共性内涵,并具有这些内涵。任何一个“门类级”的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名称、对象、定义、任务、术语、结构、原理和体系”八个要素,这是支撑一个学科的“四梁八柱”,没有完成“学科八要素”的理论就称不上是完整的学科体系。食学科学体系经过多次迭代,目前基本完成了食学“学科八要素”的建构。没有关照80亿人利益的知识体系就称不上“全球公共产品”。食学的“学科八要素”如下:

要素一是学科名称。食事学,简称食学。这是一个新概念。英文为Shiology,是由汉语拼音Shi和英文的后缀ology组成的一个新单词,在英文语境里Shi=Eat+Food。

要素二是研究对象。食学的研究对象是食事与食事问题。食事包含食者、食物、食序三个方面,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整体。食事制约并决定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食事与农事是属种关系。食事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根本性、持续性的问题。食事问题错综复杂,依靠现有的相关学科无法全面彻底解决。从我国国情来看,“食事问题”不仅连着7亿吨粮食,还连着14亿人的健康。

要素三是学科定义。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本质角度);食学是研究、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功能角度);食学是研究、揭示人与食物之关系规律的知识体系(关系角度);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发生角度)。

要素四是学科任务。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1、延长个体健康寿期。2、优化社会运行秩序。3、维持种群延续。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端牢饭碗,又有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  

要素五是学科术语。食学新构、新解了“食事、食物、食者、吃”四组共90个食学基础术语及定义。确定基础术语是建构食学体系的前提。“食事、食物、食者、吃”既是食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食学体系中主要学科名称用语。食事术语是一个庞大的集合,《食学名词》收录了食者、食物、食序三个领域的词条多达12995 个。

要素六是学科结构。食学的基本结构是以“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构成的三角结构。简称“食学三角”。无论哪个历史阶段,无论哪个种族文化,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功能始终是围绕着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个方面展开,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客观整体。食者需求涉及人的生命质量与长度;食物获取是满足食者的食物数量与质量需求;食事秩序涉及人与人群、人与生态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满足食者对社会和谐的需求。

食学三角


要素七是基本原理。食学包括十大基本原理,分别是食者需求领域的“肌为食化”原理、“肌食耦合”原理、“食可致疾”原理、“食可疗疾”原理、“五觉审美”原理,以及食事秩序领域的“食孕文明”原理、“食事三角”原理、“食事优先”原理、“食为二循”原理、“食乃序基”原理。

“肌为食化”原理: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包括骨骼、血液、内脏、肌肉、大脑、皮肤、毛发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极度智慧的系统。可以这样说,没有食物就没有肌体,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肌为食化”原理揭示了食物与肌体的之间的本质关系。

“肌食耦合”原理:每个人的肌体都不同,且一直处于变化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差异性,根据自己肌体当时的需求特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吃方法,找到食物与肌体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发生疾病,威胁肌体健康。“肌食耦合 ”原理揭示了个体健康与食物、食法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可致疾”原理:吃事是人类疾病的一个来源,不当的食物、不当的吃方法可以引发疾病,威胁肌体健康。正确的吃事可以预防疾病发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生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可疗疾”原理:吃事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干扰肌体失衡,是一个古老的发现与利用。吃事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食可疗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治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五觉审美”原理:吃是五觉审美,是通过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感知的,是以嗅觉、味觉、触觉 (口腔) 为主,以视觉、听觉为辅的审美过程。吃事审美的反应是双元的,即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强调美味与健康的统一。“五觉审美”原理揭示了吃与审美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孕文明”原理:食事早于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础,食事支撑文明持续,不当的食事行为会威胁文明持续。“食孕文明”原理揭示了食事与文明的本质关系。

“食事三角”原理: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食事三角”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事优先”原理:食事久远,他事后来。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优先,生活之事列后。食事优先,国泰民安。若他事占先,必内卷生乱。“食事优先”原理揭示了食事与他事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为二循”原理:人类的食事行为必须遵循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健康长寿,必须遵循食物母体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食事行为不能任性所为,要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才能生存得更好,才能可持续发展。“食为二循”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行为与自然机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乃序基”原理:人类社会秩序起源于食物分配和食物资源占有。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于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没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会瞬间崩塌,文明亦会崩塌。“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食事与社会秩序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学原理与80亿人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食学原理的社会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科学原理。

要素八是学科体系。食学基本体系是“1-3-13-36”形式。包括13门一级学科和36门二级学科。食学基本体系揭示出“食事认知”内部的106个属种与并列关系。

食学体系


刘广伟指出,食事学的构成,综合了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的41个一级学科,纳入了游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食学认知体系,新立了食学盲区的知识体系,并按照客观实际,重新确立其中的属种关系和并列关系,以食事、食物、食者等“属概念”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命名。“食事学”是继“军事学”之后第二个以“事”命名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食事认知的首次大集合,标志着人类食事认知从“区块化”迈向“整体化”阶段。

食事学“学科八要素”的理论建构,是探索揭示食事客观规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食事学建构填补了整体认知食事的空白,是对现代科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本项成果主要体现在《食学概论》(201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食学》(2019年线装书局出版)《食学(第二版)》(2020年线装书局出版)《食学(繁体字版)》(2022年木果文创有限公司出版)《Shiology》(将于2024年三联书店出版)《食学名词》(2020年线装书局出版)等著作中,以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等期刊中。

食学基础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