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学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海南开幕

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海南海口隆重举行。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食学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家齐聚一堂,怀着对食学事业的共同热忱,以及对解决全球食事问题的坚定决心,共同开启一场食事治理的智慧盛宴。

10月28日晚,论坛欢迎仪式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拉开帷幕。现场灯光璀璨、乐声悠扬,与会嘉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交流。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京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向远道而来的各国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食学是破解全球食物危机的关键路径。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自由贸易港,始终将食物系统创新作为自贸港建设的重要领域,致力于将海南打造为全球共享的食学实践热土”。


盛会启幕

共商食事治理大计


10月29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正式开幕。本届论坛围绕“以食学整体解决食物系统问题”主题,共商全球食事治理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9月1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世界食事问题的系统治理指明方向,本届论坛是“全球治理倡议”提出后一项获得联合国支持的具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为论坛发来书面致辞,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为《全球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报告(2025)》撰写前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现场宣读古特雷斯秘书长的致辞,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宣读潘基文前秘书长的报告前言并致辞。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秘书长在致辞中提到:“在经历全球疫情、冲突动荡以及经济低迷的冲击之后,全球饥饿局势终于开始缓解——这是令人欣慰的进展。然而,仍有约6.73亿人每晚带着饥饿入睡。在许多地区,粮食价格仍在上涨,饥荒已在加沙与苏丹蔓延。我们必须携手行动,建立既惠及人民、又能守护地球家园的食物系统。食学的整体性原则,为探索人类共生之道指引了方向,唯有认识到社会、生态系统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方能在危机中培育韧性,在多元中凝聚力量”。

潘基文前秘书长在报告前言中提到:“食物系统的问题错综复杂。我们既面临食物供应不足等传统问题,也需应对土壤和水污染等新挑战。食物浪费等显性问题与过度消费引发的慢性疾病等隐性问题并存。要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一个覆盖整个食物系统的综合知识体系。食学就是这样的知识体系,将"食者、食物与食序"视为整体,为认知食物系统问题提供了全链条视角”。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司长、可持续发展司代司长朱巨望充分肯定了中国在推动食事问题整体解决上的努力。朱巨望表示,“过去几年,联合国经社部一直为世界食事论坛提供支持”。朱巨望强调,联合国秘书长所指出的“食学整体性原则”至关重要。这一源自中国的“食学”体系,将“食者、食物、食序”视为整体,其提出的“五食”理论框架,为破解全球食事难题、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路径,展现了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智慧与担当。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发表开幕演讲,他表示,“食学与联合国系统方法高度契合,强调各类挑战相互关联,无法孤立应对。粮食安全、气候行动、健康、性别平等与可持续消费彼此依存。食学倡导整合而非割裂、和谐而非掠夺,主张滋养人体之物亦须呵护地球”。

论坛期间,世界食事论坛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特别委托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向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及前秘书长潘基文转赠纳西象形文字作品,以表达诚挚感谢,也祈福天下“五食”(食温饱、食丰富、食安全、食长寿、食持续)吉祥,共享食物福祉。

纳西族象形字

1.字源:中国纳西族仍在使用的象形字。

2.发音:zǎo,[tsɑʊ˨˩˦]

3.直译:舒服、开心、快乐、和谐、幸福。

4.寓意: 以丰满的食物祈福全天下,愿人类没有饥饿,人人健康百岁。

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敬赠


本届论坛共设七个单元,以主题发言与对话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围绕食物供应链解决方案、气候与生态挑战、健康与长寿、教育与文化、全球治理与制度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各国专家分享了本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交流观点与经验。

从主题演讲中,专家们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剖析食事领域的全球趋势与挑战;到专题对话上,与会者们围绕地中海与东亚饮食、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全球气候危机下的食物系统发展路径、食物系统中的全球治理等关键议题,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为推动食学领域的实际行动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坛重点探讨了全球治理在食物系统中的落地路径,提出以“食学”为基础的“食者—食物—食序”三合一整体治理原则,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实践方向。

29日晚,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刘小明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的重要嘉宾,就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食物系统转型和深化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聚焦治理

推动食事问题系统解决


食事问题是全球治理的关键领域,关乎人类生存发展与未来福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7项中,有13项与食事紧密相关。然而,当前全球仍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超20亿人遭受隐性饥饿,约30亿人受食品安全威胁,与此同时,全球三分之一食物被浪费。这一严峻现实凸显了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全球食物系统的紧迫性。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锋在致辞中表示,“食事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和自由贸易港,正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开放政策优势,探索通过大食物观与科技创新构建新型食物保障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打造“海南鲜品”省级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他呼吁“通过世界食事论坛这个重要平台,凝聚更多共识,促成多项合作,实现更大发展,共同打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全球食品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杨小波表示,“食事问题解决不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难以实现。”他认为,“食学理论把目前分属于不同学科的碎片化、割据化的“食事”认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覆盖所有相关“食事”问题的完整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人类的食事认知从“区块化”迈向“整体化”,为实现世界食事的全球治理、实现人类食事问题的系统解决,提供了来自中国、属于全球的公共知识产品”。

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在发言中强调““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食事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全球治理的头等大事”。他认为,“推动食事治理,就要科学严谨地做好食事治理的顶层设计,精准把握和循序推进食事治理的路径,兼顾公平与效率,惠及人类整体和每一个个体”。


“五食”需求引领

食学理论体系日臻成熟


本届论坛首次系统提出“五食”需求理论,即食温饱、食丰富、食安全、食长寿、食持续,构建了以人类共同食物福祉为导向的全新分析框架。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致辞中强调,“食物系统不仅关乎个体温饱与健康,更关乎文明可持续与人类未来”。他提出,“推进食物系统的生态治理,应重建评估体系、强化国际协作、推动公众参与、共建食学体系,以食学科学体系为桥梁,推动构建更加可持续、公平、韧性的世界食事秩序”。

世界食事论坛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表示,“五食”需求理论框架的提出,标志着食学作为一门覆盖全链条的交叉学科体系正日趋成熟。刘广伟指出,该理论以“食者、食物、食序”为基本架构,将人类对食物的多层次诉求系统整合,为全球食事治理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学科方案。刘广伟强调,“五食”不仅直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为推动食物系统从认知走向治理、从局部迈向整体,构建公平、韧性与可持续的全球食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石。


成果发布

迈向实践新征程

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正式发布《全球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并现场递交联合国代表。这份由全球115个国家专家学者共同编制的报告,标志着食学理论体系迈向实践新阶段,推动了全球食事治理从“共识”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

《报告》以食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全球食物系统问题进行全面盘点,深刻剖析了关乎人类生存、健康长寿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问题-国家”与“问题-治理方案”的双重映射框架,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确立了“三年三步走”的实施路径,即2025年首期报告完成食事关键问题盘点与编码;2026年将推出“食事问题指数体系”,实现各国食事状况量化评测;2027年将明确食事问题整体治理长远目标方案。

《全球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报告(2025)》(中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球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报告(2025)》(英文版)

——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实践落地

从共识迈向实施


本届论坛不仅凝聚智慧共识,更注重推动实际行动。会上发布了《食学术语与框架》(Concepts and Frameworks of Shiology)国际标准,标志着食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基础概念的定义到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与分析。经过无数次的研讨、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了这一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普适性的国际标准。《食学术语与框架》国际标准的发布,为食学领域提供了一个统一、规范的术语体系和框架,极大地促进了食学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论坛同时举行了意大利比萨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暨全球设立食学研究中心启动仪式,现场,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意大利比萨大学食学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食学行动在全球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人民大学与比萨大学双方将就研究中心建设展开深入合作,推动食学在国际范围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论坛也关注下一代发展,启动了“食学教室”公益项目,推动中小学食育计划,倡导青少年形成可持续饮食观念。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孟梓岩表示,“食育教育作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树立正确饮食观念的关键,需要通过课程融合、家校联动、社会支持等多元路径推动落实”。海南省慈善总会陆志远会长表示,“‘食学教室’是落实‘大食物观’、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希望借助这一高端平台,分享更多食育公益的实践经验,推动‘食学教室’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全球食物系统治理贡献公益力量”。

“食学教室”公益项目首批将捐建32所小学食学教室,结合海南本土特色,创新教学模式,把食学知识与本土饮食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相融合,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以及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后续海南省将以“食学教室”公益项目为起点,进一步完善食育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见证了“AI数字健康孪生人研究院”的揭牌仪式,标志着AI研究院的正式成立。这一行动旨在积极响应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趋势,致力于探索AI技术在个性化饮食、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研究院的成立,推动食物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科技赋能,为全球食物与健康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探索与解决方案。


慈善晚宴

共筑公益新篇章


10月30日晚,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慈善晚宴暨“食学教室”公益项目颁奖仪式圆满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嘉宾身着盛装,带着对公益事业的赤诚之心,齐聚于此。这份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的捐赠,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是传递爱与希望的火炬。晚宴上,隆重发布了“食学教室”公益项目爱心企业名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与世界食事论坛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共同为爱心企业代表颁授荣誉证书,表达对爱心企业的高度认可和鼓励,以及对公益精神的崇高致敬。

晚宴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嘉宾们载歌载舞,以旋律与舞步表达对公益事业的热忱,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考察交流

共探发展新机遇


10月31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组织与会外宾进行考察交流,先后前往定安塔岭工业园区展示厅、大咖国际食品(海南)有限公司和海南万绿园等地,共同探讨海南自贸港发展新机遇。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代表考察团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表示,定安交通与区位优势显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当地应充分把握自贸港政策机遇,积极探索“食品+文旅”等融合模式,吸引国际资源参与产业链构建,推动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与体验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产业生态集群。

定安县委书记王英诚对世界食事论坛考察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定安将坚定不移地把食品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以本届论坛为桥梁,努力在全球食物系统治理中贡献定安力量,助力定安建设成为食学理论从“学术共识”迈向“实践行动”的示范高地。

座谈会上,多位考察团成员踊跃发言,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与建议,为海南自贸港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思路与新动力。


论坛依托海南自贸港开放优势,既是食事全球治理的实践“示范地”,又是智慧“集散地”,更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窗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食学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构建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食物新秩序,将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圆满落幕,食学学科的发展和影响也正从中国走向世界。新华社已正式发布论坛英文通稿,面向全球媒体进行推送。全球各国将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为彻底解决全球食事问题,推动实现食事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食事论坛秘书处

联系人:张先生 邮箱: Secretariat@shiology.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