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学研究 > 核心观点
人是原生性的生物,亿万年来依靠原生性的食物来维持生存与健康。这就是两个原生性,又称双原生性。但随着合成食物的出现,各种化学添加物与添加剂,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食物的生产是为了食物的利用,所以必须遵循“双原生性”的法则,人类只能依靠原生性的食物维持生存与延续。合成食物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食物与食用的秩序,无论是初次生产环节的添加,还是再次生产环节的添加,都应该回归到这个法则中来。一句话,人类已经按照双原生性法则走过千百万年,如果违反这个法则,人类还能走多远,是个问号。
物母体系统的总产量是有限的;二是土地、水域单位面积的产能是有限的;三是动物性食物的生长周期的压缩是有限的。人类应该有勇气正视这个事实,矫正我们今天的不当食为,不要过高地估计人类自己的能力,不要捅破这个“天花板”,更不要用地理大发现的思维,寄希望于到地球以外的空间索取食物。地球的食物母体系统,是宇宙唯一能够供给人类生存的食物系统。今天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个群体或政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何种理由,任何伤害了食物母体的行为,都将会威胁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我们的子孙。
人类的食为,是人类发展与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智慧、审美、礼仪、权力、秩序等文明之源头,其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评价都不会为过。但是人类的食为不能任性,不能妄为,必须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是必须遵循食母系统的客观规律,以维持、延长人类种群的延续;二是必须遵循食化系统的客观规律,以维持、提高人类个体的健康寿期。这是因为,食母系统的形成已经有6500万年,食化系统的形成也有2500万年,所以人类7000年的食为文明是跳不出这两个以千万年为单位的运行机制的。尤其是近300年工业文明的食为,更是应该深度反思给食物母体系统和食化系统带来的压力。
人之食是为了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更健康、更长寿,关键在食化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在食界三系统中,食化系统是健康长寿的核心。不仅食用领域要围绕这个核心,食产、食序领域都应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食为系统与食化系统相生相存,食化系统与肌体系统相生相长。一切背离食化系统为核心的行为,都会丢失本来的目标。
腹脑,是指食物转化的智慧系统;头脑,是指大脑的智慧系统。我们常说的人类7000年文明,本质上是指人类头脑(大脑)发展、发达的过程。其实在头脑未发达之前,人类的腹脑就早已存在,腹脑为兄,头脑为弟。换个角度看,头脑(大脑)是在服务腹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人类要想吃出健康长寿,就要进一步认知腹脑的运行规律。在食物转化这件事上,腹脑是“大当家”的。
要想活得长寿,就必须“对征而食”,而不是追求名贵食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个体,而这个个体每天每时都是变化的。“对征”是指认识自己的肌体特征与需求,认识每天每餐前的肌体特征与需求。“而食”是指选择食物和食法,就是认识食物、掌握食法。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但有长寿的进食法则。一日三餐都应当做到针对自己当时的体征需要而选择适合的食物,并使用适合的食法,那么延长个体寿期是可以实现的。 对征而食有3个关注要点:一是体征是不断变化的,要注意察觉和把控它的规律;二是食物是多样的,要注意找到对征的食物;三是进食的方法有12个维度,要注意 找到最佳的组合。只有坚持“对征而食”才是健康长寿之至理。
从健康的角度看,食是医的上游,如果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就会远离疾病。食物离着健康近,药物离着疾病近。掌握了好食物和好的食用方法,就会远离医院, 减少痛苦,节省医疗费。人体状态由三个阶段组成:健康、亚衡、疾病,在亚衡阶段,食物的调理作用举足轻重。无论从生存的角度还是从健康的角度,食学都是医学的上游,所以食前医后的顺序不可颠倒。认识了这个法则,才能真正把握健康的主动权。
五步进食法则,不再把吃饭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强调要瞻前顾后。由辨体、辨食、进食、察废和察征 5 个步骤组成,食前要“二辩”:辨别食者自己的身体状况,辨别食物的成分特征;食后要“二察”,察“食废”即身体的排泄物,察“食后征”即食后的身体反应,这才是进食的全过程。五步进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察征”后再次进入到辨体→辨食→进食→察废→察征,如此反复,不断循环。把一个孤立事件变成五个环节,是吃出健康长寿的保障。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颁布的“膳食金字塔指南”风靡世界,引起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这些膳食指南在指导国民饮食健康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它们都属于种类 + 数量 + 食者的3维认知,还很不全面,还有很多方面被排除在外。 食学中的“进食学”,将膳食金字塔式中的3个维度扩展成进食数量、食物质量、进食种类、进食频率、食物温度、进食速度、进食顺序、进食时节、食物性格、食物元素、食者心态、食者体征12个维度。这12个维度从类型角度可以分为辨体类、辨物类、控制类,从权重角度可以分为首选类、次选类、关注类。从12个维度去吃饭,是吃出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
传统的美学理论只承认人的视觉和听觉是高级感官,具有审美功能,能产生审美感受,而其他感官都与人的生理本能相联系,是低级感官,并不能产生精神性的审美感受,因此对食物的鉴赏一直未被纳入美学体系。五觉审美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这一藩篱。 五觉食物审美理论认为,食物品鉴是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共同参与的审美艺术,食物的味道、气味、触感、形色和声响,同时作用于食物品鉴,共同形成人们对食物美的感受。五觉食审美理论认为,美食鉴赏的反应是双元的,在食物审美的过程中,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一种大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药食同源”的观点,其实应该是“药源于食”。食物与药物之间还有一个一直被忽略本质的关系,这就是“药食同理”。这里所说的“药”专指口服药,不包括非口服药。 所谓药食同理,是说食物和药物(包括本草类药物和合成的药物),都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作用于人体健康。从原理上说,它们都是在利用食化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所以食学把本草类口服药物和合成类口服药物都定义为食物。“医半为食”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医学里有50%以上的方法是用“入口”的方式治疗。药食同理法则,把口服药物放进食物的范畴内认知,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减少错误的实践。药食同理法则,将对人类的健康发挥巨大作用。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对消费结构研究后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和社会越贫穷,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发达与否,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从食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结果恰恰相反。
由于食物母体的食物供给总量有限,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百亿人口时代的来临,食物将成为稀缺性资源。食物的这种稀缺性,决定了食物未来价格的上升趋势。虽然工业化大大提升了食物产量的效率,却也接近了极限。由于食物的稀缺性会不断的加剧,人类不得不将更多的人力、财力、智力投向于此,生产食物的成本将会不断增长,食物生产占GDP的比重势必增加,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势必增加,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世界“食物稀缺时代”到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2.人类把“合成物”引进食物链是把双刃剑,必须深度反思、尽早防范。
3.谷贱伤农更伤民,好食物是真正的奢侈品。
4.“食病”危及40%的人类健康。食事与健康的关系严重被低估。
5.食在医前,充分发掘“食物性格”对人类健康的价值,让医疗、医保双减负。
6.“地球村民膳食指南”(注)让每一个人长命百岁成为可能!
7.当今人类“食事问题”此起彼伏,分段管控乏力,国家农业部应改为食业部。
8.食物七种浪费,损失了1/4的食物,亟需立法控制。
9.“食权”是人权的基础,76亿人的食权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10.用人类“食事共识”凝聚巨大的“食事共力”,推动“食业文明”时代早日到来。
“21世纪人类十大食事问题”发布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对提出者刘广伟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节选:
J:在这十个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世界‘食物稀缺’时代到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化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什么会“稀缺”呢?
L:你说的只是一个食物生产的表面现象,实际情况是产能有限。工业化革命的确大大提升了食物生产的效率,让食物数量大大增多,但另一方面,当今“食物母体”也就是地球食物生态系统的面积效率,以及食物本身的生长效率,都已接近“天花板”。“食物母体”的面积是有限的,中国只有17亿亩可耕地,世界只有236亿亩可耕地,江河湖海的面积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再扩大。面积有限决定了产能有限。从食物本身的生长效率看,人类将鸡的生长期从180天缩短到45天,让百斤稻增长为千斤稻,但是再缩短、再增长会很困难。
而另一方面,消费食物的人口又在“爆炸”。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资料,至2018年年中,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村民已经达到76.3亿人,很快就要达到百亿。这可能就是“食物母体”能够承受的极限!你看,食物母体的产能有限,食物生产的效率提升有限,随着百亿人口的到来,食物肯定会变得越来越珍贵,那种貌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景,将会一去不会复返。
J:您这一说,让我明白了食物的稀缺性和“食物稀缺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会面临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呢?
L:首先是食物支出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不是有一个著名的“恩格尔系数”吗,用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的占比来衡量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占比越多的越贫穷,占比越少的越富裕。在“食物稀缺”时代,这一理论将不能准确描述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富裕的国家和家庭,实物消费的占比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提升,我把它叫做“逆恩格尔系数”。其次,敬畏食物、珍惜食物将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和共为。这点,我在后边还会细说。
J:您发布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第二个食问题是有关合成物的。“人类把‘合成物’引进食物链是把双刃剑,必须深度反思、尽早防范。”合成物为什么是双刃剑呢?
L: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合成物。合成物是指用石油制造、化学方式提炼的一种物质。其中被人们吃下、作用于人体的叫“合成食物”。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各种化学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功能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改善食物的适口性;第二类是化学西药片,它们的作用是改善人体状况;第三类并不直接针对人体,是给可食性植物、动物准备的,但是它们的残留物仍然可以通过食用进入人体,作用于人体。合成物是一把双刃剑,是说一方面它们改善了食物外观与口感,増长了保质期,西药片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健康;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添加物自身副作用大,加上超标滥用,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J:为什么您说对合成物进入人类的食物链,要“深入反思、尽早防范呢”?
L:当今的“食母系统”已经存在了6500万年,人类的食物消化系统,至今有550万年的历史,人类种植、养殖食物也有上万年的历史,而人类将合成物引入自己的食物链,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合成食物既是人类食物链中的后来者,也是外来者。人类的食化系统形成后,一直吃的是自然的食物,而来自石油、用化学方式提炼的人工合成物进入人体后,能不能够适应?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后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研究得还非常不够。在研究得不够的情况下,就贸然引入,大量使用,甚至是超量使用,这难道还不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尽早防范吗?食品添加剂这类的合成物,满足的是人的口腹之欲,并不像天然食物那样,对人的身体提供能量产生正向影响。它们就像魔术师刘谦在今年春晚上手持的那个魔壶,从里边流出的饮料,可以骗得了你的眼,骗得了你的嘴,但是骗不了你的胃。
J:您的“十大问题”之三是“谷贱伤农更伤民,好食物是真正的奢侈品”。这个问题也请您详解一下。
L:人类将进入“食物稀缺时代”,这我在上边已经讲过。在这个时代,奢侈品不是名车、名表、名牌服装,而是好食物。好食物会成为一种“人类必需的奢侈品”。必需,是说人人、天天离不开;奢侈品,是说食物也是珍稀昂贵的东西。当今的情况令人担心,许多人不愿意为食物这个“奢侈品”付出高代价。举个例子,当今一些女孩子为了一件名牌服装、一款名牌包包、一双名牌鞋、一套名牌化妆品,宁可缩食,在吃上“虐待”自己,却吃那些不安全、不健康的便宜食物,以省下钱去买买买。从生命和健康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如果都不把食物当成“奢侈品”,食物生产就会进入负循环。生产好的食物是要更多投入的,养殖180天才能出栏的鸡肯定比养殖45天就能出栏的鸡投入多。如果大家都不肯为好食物多花钱,那首先受伤的是食物生产者。中国有句老话,谷贱伤农,经营不下去的食物生产者只能都去养“45天的鸡”。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好食品,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全体老百姓,所以我说“谷贱伤农更伤民”。在这里借助你们的平台,我也呼吁一下:请爱美的姑娘们不要把有限的钱投到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那些所谓的奢侈品上,要投入到食物这样真正的奢侈品上。身体健康是最大的美。
J:刘院长,听了您的话真受启发。说了这么多的健康话题,下面,我要把话题转到非健康上了。因为您的第四个问题是“‘食病’危及40%的人类健康,食事与健康的关系严重被低估”。什么是“食病”? L:“食病”是我在研究食学时创建的一个新词,全称为“食源性疾病”,包括缺食病、污食病、偏食病、过食病、敏食病、厌食病六种。这些“食病”的命名方式,不同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是以病症命名的,像高血压病、高血脂病、高血糖病等等。而“食病”是以病因即患病的原因命名的。如过食病,一听就知道你是由于吃多了得的病。这样的命名有什么优点呢?一是知道了病因,就可以直接针对病因防病,强化了预防的“抓手”;二是知道了病因,患者也可以对征而食,增强对疾病的自我把控。
J:接着还是这个问题,您为什么说“食事与健康的关系严重被低估”?
L:首先是“食病”患者比例巨大人数众多。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统计,当今76亿人中,还有11亿多人吃不饱饭,这是“缺食病”吧?同时还有20亿人患有肥胖、“三高”等“过食病”,仅这两者相加,患食病的人就超过30亿,达到人类总数的40%。你看,“食病”竟然影响到将近一半人类的健康,有多严重呀!说起疾病,当今在人们心目中排在前几位的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其实罹患这些病的人数和比例,要远远低于“食病”患者,而且相当一部分癌症、心血管疾病,都是饮食不当引起的。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食入手,把握健康。
J:您的第五个问题也是有关食健康的。“食在医前,充分发掘‘食物性格’对人类健康的价值,让医疗、医保双减负”。什么是食在医前?食物也有性格吗?
L:从健康的角度看,食是医的上游,如果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如果不会吃食物,就会多吃药物。这就是食在医前。食物性格是个有趣的话题。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食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类,张三李四,性别一样,身高一样,身上的“零件”一样,但是性格却大不相同。食物也是这样,有的性温,有的性凉,有的性寒,有的性热,有的性平。这些不同性格的食物,会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食物性格在中医术语中被叫成食物的性味,我认为,还是叫食物性格更符合食物的本质。
食物性格是东方人对食物的认识,是感觉认知;西方对食物的认识是进行营养素分析,是视觉认知。我在食学中把它们列为两门并列的学科:食物性格学和食物元素学,呼吁这两种人类认知不应该对立、漠视、厚此非彼,而应该互补、互助、携手共进。 J:食物性格对人类健康有什么价值呢?
L:食物性格对人类健康的最大价值,就是可以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也就是食学中说的“体征”,来对征而食。你知道“食疗”吧?“食疗”在食学中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叫食物调疗学。就是用天然食物的不同性格,来调理人的“亚衡”状态,治疗各种食病和非食病。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词:亚衡。这个词也是我在研究食学时创建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把人体的生存状态分为两个阶段:健康和疾病。其实,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状态。传统医学将这个阶段称为“未病”;现代医学把这个阶段称为亚健康。但是这两个称呼,一个靠向疾病,一个靠向健康,都没有把明确地把它们看作人体生存状态的一个阶段。我在食学中明确提出将两段论改为三段论,并把这个中间状态命名为“亚衡”。健康是人的肌体的平衡,疾病是人的肌体的失衡,亚衡表明人体的平衡出了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到失衡的地步。 认识食物性格,重视“亚衡”阶段,对人体健康来说意义重大。上边说过,食在医前,如果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如果不会吃食物,就会多吃药物。当前,由于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重视不够,致使食病多发,痛苦之外,还让个人付出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我这里有个统计数字:2017年,日本的国民医疗费高达42.2兆日元,占当年GDP的7.7%,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假若人人懂吃会吃,个人医疗负担、社会医保负担都会大大降低。我的看法是起码可以减少一半,实际上也可能减少2/3甚至还多,你说呢?
J:我百分之百同意您的观点。您在第六个问题中说,“‘地球村民膳食指南’(注)让每一个人长命百岁成为可能”。请您讲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指南,为什么有这样巨大的功能?
L:对人类的膳食指导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家庭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膳食的指导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口传心授。1992年,美国在颁布第三版“膳食指南”的同时,颁布了指导膳食的“金字塔”,自此,人类对膳食的指导进入了国民膳食指南阶段。美国的膳食指南是一个用食物搭建的“金字塔”形状的图形,告诉你要吃多少种类的食物,要吃多少。由于这个“金字塔”把进食形象化了,对指导国民膳食产生了很大作用,之后各国纷纷跟进,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自己的膳食指导“金字塔”,咱们中国也颁布了一个类似的“膳食宝塔”。在指导国民膳食方面,这些“金字塔”功不可没,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这就是只有食物种类和数量两个维度,之后有的指南又增加了人体运动这一维度,但还是很不全面。人类进食要关注多少个维度呢?12个,并且这12个维度还要划分为食前、食中和食后三个区域。食前区包括5个维度,它们是食者状态、食物品质、食物性格、食物元素和进食时节,食中区包括6个维度,它们是进食数量、进食种类、进食频率、食物温度、进食速度和进食顺序。食后区包括2个维度:察验食出和食者状态。所谓食出,是指食物与人体进行转换后的排出物,包括大便、小便、眼屎、耳屎等11种。它们是检验膳食是否得当的第一把尺子。食者状态是指人进食后的身体、精神状况,例如胖瘦等等。它是检验膳食是否得当的第二把尺子。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食后的食者状态,同食前的食者状态是一个重叠的维度。人的膳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前一餐的结束,是新一餐的开始。
人类科学进食方法是我在2013年提出来的,当时只有9个维度,2018年我在写作新一版的《食学》时,我把它增补到12个维度。为了便于在民众中普及,我又设计一个直观、形象的《地球村民膳食指南》。它利用人们惯见的钟表形状,在整点位置嵌入科学进食的12个要点,并用表针把它们分隔成食前、食中、食后三个部分,便于人们记忆和传播。《地球村民膳食指南》是一个面向全人类的、首次具有3区12维度的膳食指南,它对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提升人类寿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特意将它写入《淡路岛宣言》中,推介国际社会使用这个指南。
J:您在第七个问题中提出“当今人类‘食事问题’此起彼伏,分段管控乏力,国家农业部应改为食业部”。事关政体,这可是个大问题。
L:你说得对。当今食问题头绪繁多,此起彼伏,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对食物生产、利用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食物管理也政出多门,像我们中国,与食物管理相关的就有农业、渔业、林业、轻工业、商业、卫生、食监等部门,结果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九龙治水,管控反倒乏力。管食物生产的只想着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数量,激素、添加剂什么的可着劲儿招呼,造成食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管卫生的大声呼吁改办这种状况,又无法对食物生产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对这种状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有。这就是把当今的农政改为食政,把国家农业部改为国家食业部。
农政就是把农业作为生产食物的一个行业,由一个部门来管理,食政就是把所有与食相关的部门统统整合成一个部门,进行一条龙式的管理。这两种政体设置区别太大了。如果是农业部部长,他的工作目标是保证生产出6亿吨粮食。如果是食政部部长,他的工作目标就会变成延长13亿人的寿期。2015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整合组建统一的国家食政机构的建议》,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曾作为当年全国政协的会议议案,被《求是》杂志内参选载,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考。总之,采用集中整合的方式,实行大部制,将所有与食相关的行业统一管理,让食政出于一门,会大大增强国家的食物管理力度,解决困扰多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J:您在第八个问题中提到,“食物七种浪费,损失了1/4的食物,亟需立法控制”。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L:人类在长期饮食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诸多民间习俗,我们叫它“食俗”。过去提到食俗,总认为它是民间好传统,总是一片赞歌,其实,食俗中既有良俗也有陋俗。良俗有礼让、清洁、节俭、适量、健康等等,陋俗也不少,浪费、猎奇、不洁、奢侈、迷信是其中五大陋俗。把浪费列为五大陋俗之首,一是因为它的涉及面广。如果把浪费现象细分一下,起码有损失型浪费、丢失型浪费、变质型浪费、奢侈型浪费、时效型浪费、商竞型浪费、过食型浪费等七种类型,遍及食物生产、食物利用的方方面面。二是浪费的数量实在巨大,据统计,在我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大约有25%的食物被浪费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当过农民,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么宝贵又必需的“奢侈品”,却有1/4被浪费了,你说心疼不心疼!
J:所以您呼吁立法制止?
L:对。过去针对浪费等饮食陋俗,一般采用的是软性手段,用道德批判等方式去制止。但是实践证明,道德并不能约束一切,对待食物浪费这种长久存在、数量巨大、对社会影响严重的陋俗,软性约束之外,必须要有硬性规范,需要尽快制定、实施《反食物浪费法》,用法律之手给予强制性的约束。这是我长期呼吁要建立的一项法规,今后还会大声呼唤下去。
J:您发布的第九个问题是“‘食权’是人权的基础,76亿人的食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人类的食权真有这么重要吗?
L:我们说的“食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食权利,另一个是食责任。其中的食权利是指获得食物的权利,食责任是指分享食物的责任,两者相互依存,无论是人类、人类群体还是人类个体,概莫能外。为什么说食权是人权的基础?因为食权的底线就是维持生命,没有食权,人将不存,活都活不成,何谈人权?
J:食权为什么会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呢?
L:人类食权包括三部分:人类食权,人类群体食权,人类个体食权。也就是说,食权要关注到76亿人中的每一个个体,不能让一个人因丧失食权而丧失生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已经提出了好几年,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可什么是这76亿人的共同所有?什么能引起这76亿人共同关注?什么能让这76亿人同命相连,引发他们的心灵共振?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我想,人类共同拥有的首先是“食母系统”,即供给人类食物的地球母亲。 “人人需食,天天需食”的食物,和人类的衰微与兴旺、战争与和平紧密相关。我有一个观点,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先构建“人类食物共同体”。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地基,需要支撑。“人类食物共同体”就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J:您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用人类‘食事共识’凝聚巨大的‘食事共力’,推动‘食业文明’时代早日到来”。人类、时代,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宏大的构想吧?
L:还是先进行“名词解释”。说句上世纪的老话,干什么先要“统一思想”吧?人类的“食事共识”就是人类在食事认识上的思想统一。它一共20个字:“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人人需食,天天需食,一个是空间上的,一个是时间上的,都是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食皆同源,是说的人类共有一个“食母系统”;食皆求寿,是指人人都有一个通过食用食物取得长寿的目标;食皆求嗣,是说人人都希望通过食物的持续保障,代代延续。人类当今最大的问题依旧是食事问题,食事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的“根问题”。确定人类食事的“共识”,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说,确定了“共识”,就可以凝聚“共力”,并用这个“共力”去解决人类的多如牛毛的食问题。
J:那“食业文明”时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L:从人类文明的递进关系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时间最长。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依靠采摘、捕捞、狩猎为生,部落之间交集很少,是一种“点点”形态的文明。农业文明始于1万年前,突出的标志是种植、养殖业兴起,人类开始定居。这是一种“块块”形态的文明。工业文明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它高举生产效率的大旗,让人类的生产效率登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一种“片片”状态的文明。
而我所说的食业文明,是在前三个文明基础上的一个新的进阶,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全球化、一体化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文明,是全人类的文明。食业,是将食物生产、食物利用、食为秩序贯穿一体的行业;食业文明,是建立在 “人类食物共同体”上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时代。在食业文明时代,食物质量、食物生产与食物利用(个体寿期)是统一的,食物生产与食物母体、种群延续与食物母体是统一的。食业文明时代有6个特征:第一,世界上每一个人的食权力都能得到保障;第二,人类的平均寿期名列哺乳动物前茅;第三,人类“生存非必需产业”得到较好的控制;第四,人类与环境更加友好;第五,世界食为秩序得到构建;第六,人类食物成为稀缺资源。食业文明时代是一个崭新美好的新时代,人类正在向时代这一进发,人类正在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推动食业文明时代早日到来。
注:“地球村民膳食指南”即《淡路岛宣言》(2019. 6发布)中的“世界健康膳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