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食学研究 > 研究院

食事学基本概念

【食事学(SHIOLOGY)】

食事学,简称食学。以食事为研究对象,揭示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在此之前,没有一门学科能够涵盖人类全部的食事客体。食事学,跳出了现代学科体系的局限,首次从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个方面,将人类的食事认知归纳为一个整体体系,终结了人类食事认知“盲人摸象”的历史,推动人类食事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低效范式的变革。食事学,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观察人与食物、人类与食物生态系统、食事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客观现实,并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食事学,是解决人类大大小小的食事问题和食因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今天,人们对“食事学”还很陌生,对它的逻辑结构,它的研究范畴,它的存在价值,还有许多误解。常常有人问我,食事学是食品学还是食文化学?食事学和农学、医学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食事学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例如,农学只是食物生产的一个方面,食品科学是食物生产的另一个方面;再如,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只是食物利用的一个方面,传统医学中的食疗学是食物利用的另一个方面;又如,食文化学只是食为秩序的一个方面,食经济学是食事秩序的另一个方面,如此等等。它们都是人类食事认知的局部,不是食事认知的全部。食事学,不仅包含了它们,而且包含了所有与食事相关的认知。食事学,不仅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找到了它们自身的本质特征,同时填补了所有空白。也可以这样理解:食事学是从“食事”的角度对农学的扩充与更名,是一个更大的体系。食事学,是对人类所有食事认知的整体概括,其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之和。

食事学基本定义
食事学科学的创建,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食事学的定义。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就如同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为了准确确立食事学定义,以逻辑学为依据,从本质、功能、关系、发生四个维度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这个知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从本质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由人类食事认识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从生存角度出发,研究食事内容、发现食事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功能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研究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食事学是在认识食事问题的过程中以解决食事问题为目的的知识体系。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是食事学存在的唯一理由。

从关系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研究人与食物之间关系及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既研究人体与食物之间能量转换的微观过程,又研究人类食事与生态之间和谐共处的宏观过程,包括个体的食事健康关系、群体的食事和谐关系、种群的食事共生关系。

从发生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讲究人类食事行为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研究人类食事行为与食事问题之间因果关系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研究传承人类正确食事行为、矫正不当食事行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

食事学定义的确定,明确了食事学科学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性质,也明确了食事学科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和任务。

食事学任务          

食事学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建构食事与文明的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食事与个体、食事与群体以及食事与种群的关系。食事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食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人类寿期不充分问题、食事的社会冲突问题和食事的生态冲突问题。即延长个体寿期、优化社会秩序、维持种群延续。

食事学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延长人类个体的寿期,也就是说延长每一个人的食事健康寿期,所以说“食学是大众之学、是人民之学。”

食事学的第二个基本任务,是优化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人类食事的条理性和连续性,是人类社会整体秩序的基础,食物资源分配是人类社会秩序的起源。

食事学的第三个基本任务,是维持种群的延续。

“食学”词义

给“食学”这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从“食”与“学”的汉字来源和汉语表义的角度来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食学”这个双音节词汇的概念,并从关系、功能、本质、发生4个维度展开讨论。

“食”字在汉语的语境里,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说文》中“六谷之饭曰食”;《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中“食”是指粮食,后演变成与“吃”同义。“食”作为动词是“吃”,作为名词是“食物”。“食”在汉语里的这种动名词性质,表达吃或食物,可以涵盖内容更广。“食”的使用频率很高。

“学”在汉语的语境里,也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属性。作为动词是学习、效法,指获得知识。《广雅》 :“学,识也。”《尚书大传》 :“效也。”作为名词是指学问、学科。《广雅·释室》 :“学,官也。”《后汉书·列女传》 :“天机积学。”

由于“食”与“学”均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组合,所以“食学”一词的含义,有4种组合,即 A. 动词 + 名词,表达的意思是食(吃)学;B. 名词 + 名词,表达的意思是食物学;C. 动词 + 动词,表达的意思是“吃学习”,没有现实意义;D. 名词+动词,表达的意思是“食物学习”,没有现实意义。其中 C 项、D 项不作考虑,我们只讨论 A 和 B。B 项的表达是食物学,局限于食物研究,范围太窄,不能对应食为系统。A 项表达是吃学,是动词,有扩展性。因此,我选择 A
项,以将其动词含义扩展到餐桌以外的所有与食物相关的动作。

“食事学”英语表达          

汉语“食”有两层含义,一是吃,二是食物。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为此,我们把汉语拼音shi的概念引入英语,其涵义为eat+food,即Shi=eat+food,shi作为英语的外来此。当“shi”这个概念确立以后,用shi和⁃ance组合出shiance(食事),用shi和⁃ology组合出shiology(食事学),并eat和-ology组合出eatology(吃学),Eatology是Shiology的子学科。

食事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学分类的根本依据。食事学以食事为研究对象。食事,是人类食物获取、利用等相关的思维活动和现象(如图1所示)。

食事学跳出传统的习惯,不再从农业、粮食、食品、食物营养等视角看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大的视角,从食事的视角看人类的吃问题。以整体认知替代部分认知,以洞察全貌替代盲人摸象,从而整体解决人类与吃相关的所有问题。

图1,食事覆盖的范围

食事问题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在 80 亿人中,有 8 亿人吃不饱,20 亿人吃出慢性病,30 亿人受到食品安全威胁,95%的人寿期不充分,因食物资源争抢引起的冲突不断,人类与生态的食事冲突日益加剧。应对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学科体系是力不从心的。

食事学三角

食事学三角是构建食事学体系的基础,它由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3个方面构成。尽管历史阶段不同、种族文化不同,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功能都在围绕着食者的需求、食物的获取、食事的秩序这3个方面展开,其中食者需求、食事秩序是《食学》提出的新概念。为什么选择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3个概念,而没选其他概念?这是因为它们是人类食行为的本质因素。食者需求涉及人的生存和生命的质量与长度,食物获取涉及食物的质与量,食事秩序涉及人与人、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建构一个知识体系的结构,需要遵循极简的原则。之前,我曾尝试过食生产、食生活、食思想、食文化等多个角度,但都做不到“极简而全覆盖”。最终还是选择了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要素,形成食事学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可以涵盖所有食事问题,可以统领起食事认知体系这张大网。为了准确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功能,也为了便于记忆,我把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组成一个三角形,命名为“食事学三角”(如图2所示)。

图2 食事学三角

图2中的“食者需求”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从人的食事需求出发确定的。食物从入口到被吸收、利用、排出的过程,在人体内部不过十米长的距离,它虽然很短,但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肌体构成、能量释放、信息传递和废物排出等。这其中蕴藏着无限奥秘,包括生存、健康、长寿三个方面,是食物利用效率的体现。          

图2中的“食物获取”是从物的角度出发、从谋获食物出发确定的。从食物源头到餐桌,这是一条很长的链条。包括食物野获、驯化、加工、流转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我称其为食业。食物获取是保障人类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领域,是食物的生产效率的体现。          

图2中的“食事秩序”是从人的食事行为的角度出发、从人类内部及外部关系和谐的角度出发确定的。通过规范食事行为调节三大矛盾:一是调节食物获取和食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二是调解人群与人群之间的食事矛盾与冲突;三是调节人类食事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规范食事行为涉及经济、法律、行政、教育、习俗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传承正确的食事行为,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          

从图2中可以看到,食者需求是核心,食物获取与食事秩序都是服务于食者需求的。食物获取与食者需求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食物获取是为了食者需求,其根本是食物供给的质与量。在此之前,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者之间的认知是割裂、分散的,各执一说、各行其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都是绝对正确,而当三者连成一体后,就会发现“盲人摸象”般的尴尬,发现许多过往认知的错位和空白。          

在食事学三角提出之前,食者、食物、食序3个领域的研究是极不均衡的,食物领域最发达,食者和食序领域相对薄弱,这是当今人类诸多食问题的根源所在。开展深入、全面的食者需求领域的研究,是提升个体寿期的不二选择。开展深入、全面的食事秩序的研究,是解决人与人、种群与生态之间重大问题的法宝。

在此之前,三者之间是割裂分散的,各执一说,各行其是,各说各的,各做各的,都觉得自己很正确,而当三者连成三角形后,就会发现各自的不足,就会找到各自的定位,就会认清相互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发现许多空白领域。

食事学三角第一转动          

远古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食事系统是以食者需求为中心的,而近代工业文明的效率法则,促使食事系统以食物获取为中心。工业文明以追求高效率、高利润而行走天下,食物的生产环节毫无例外地“被高效”了,尤其是化学合成物的过度施用,威胁到了食物质量和食物利用效率,人类数千年形成的以食物利用为中心的模式,在近300年间被转向以食物生产为中心,这就是食事学三角的第一次大转动(如图3所示)。

图3,食事学三角第一次转动

食事学三角第二转动          

食事学三角第一次转动形成的模式既不可靠,更不可持续。食物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食者需求,食物生产的效率必须服从食者需求的效率,食者需求效率就是食物数量、质量及吃法与生命长度的比值。通俗地讲,就是健康寿期的长度。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食事学的任务,是要推动食事学三角形的第二次转动(如图4所示),就是再转回到以食者需求为中心。这是一个回归复位的转动,以食者需求为中心就是以人类健康寿命、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图4,食事学三角第二次转动


食事学十大原理

食事学原理(个体)

揭示客观原理是形成科学体系的前提。把握好食者需求领域的食事学原理,可以使每一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

1.“食化为肌”原理

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包括骨骼、血液、内脏、肌肉、大脑、皮肤、毛发等等。这是一个复杂转化过程,需要基因、氧气、温度等因素的支持。可以这样说,没有食物就没有肌体,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

2.“肌食耦合”原理

每个人的肌体都不同,且一直处于变化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差异性,根据自己肌体当时的需求特征,追求食物与肌体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发生疾病、 威胁肌体健康。

3.“食可致疾”原理

吃事是人类疾病的一个主要来源,不当的食物、不当的吃方法可以引发疾病,威胁肌体健康。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减少痛苦,减少家庭医疗费的支出,减轻国家医保负担。

4.“食可疗疾”原理

吃事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干扰肌体失衡,是一个古老的发现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这里的食包括日常食物、本草食物、合成食物。

5.“五觉审美”原理

绘画是视觉审美,唱歌是听觉审美,吃是以嗅觉、味觉、触觉(口腔)为主,以视觉、听觉为辅的审美过程。反应是双元的,即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强调美味与健康的统一。

食事学原理(群体)

构建一个能够关照 80 亿人的世界食事秩序,需要揭示其中的客观原理。利用好食事秩序领域的这五个原理,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

1.“食孕文明”原理

食事早于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础,食事支撑文明持续,不当的食事行为会威胁文明持续

2.“食事三角”原理          

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自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

3.“食事优先”原理

食事久远,他事后来。食事优先,国泰民安。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优先,生活之事列后。若他事占先,必内卷生乱。

4.“食为二循”原理

人类的食事行为必须遵循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健康长寿,必须遵循食物母体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食事行为不能任性所为,要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才能生存的更好,才能可持续发展。

5.“食乃序基”原理

人类社会秩序起源于食物分配和食物资源占有。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于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没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会瞬间崩塌,文明亦会崩塌。

食事学的特征

食事学虽然不如物理学那样深奥、数学那样缜密,但它与 80 亿人的健康、社会的和谐、种群的持续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食事学的价值毫不逊色于其他科学。

食事学的特征

1. 通俗性:食事学不深奥难懂,没有抽象的公式,没有晦涩的术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食事学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食事学并不陌生,是“就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而已;

2. 实用性:首先食事学能够解决个人问题。食事学告诉我们食可致疾亦可疗疾,把握其原理可以吃出健康长寿。其次食事学能够解决社会问题。食事学深刻阐述食事与文明的本质关系,应用其原理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

3. 生存性:食事学不仅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健康,而且事关人类种群的生存与发展。违背食事学就会威胁到个体生存和种群持续。利用好食事学,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可以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食事学的价值

1. 食事学构建了人类食事的整体认知体系。

2. 食事学提出了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3. 食事学厘清了食事与诸事之间的关系。

4. 食事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5. 食事学大幅提升人类的食事效率。

6. 食事学可以使每个人的寿期得到延长。

7. 食事学提出了“可持续性产业划分”理论。

8. 食事学提出了“食事文明时代”理论。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

“以食为天”强调的是食事的重要性,“食为政首”强调的是食事的优先性,“食学之治”强调的是应对食事问题的整体性、全面性、根治性。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

1. 为了全面认识和解决人类食事问题。

2. 为了更好地处理好食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医疗、生态乃至文明的关系,我们必须加强对食事的整体及分支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促进食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医疗、生态等协调发展

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食事的本质内涵和结构功能,把握食事的客观规律,促进食物的可持续供给、延长食者的健康生命、维护种群的可持续。

4.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食事问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对食事问题治理的效率,加强食事问题治理系统的职能,我们必需对食事开展整体性研究。

5.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食事、食事问题治理的组织领导,以便能够使食事治理朝着有利于人民健康、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等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食事、食事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构建食事学知识体系。

食事学研究的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食事的本质和规律。

更好地掌握食事的发展机制与规律。

寻找到新的原理与方法来解决食事问题。

更好地把握人类食事的现在与未来。

【食事社会】

食事社会,是指从食物角度认知人群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此概念由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提出。食事社会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即缺食社会、足食社会、优食社会。前两个食事社会是按照食物数量这一维度来划分的;后一个食事社会是由食物数量、食物质量、吃事方法三个维度来界定的。(2020年11月《食学(第二版)》更新)

【食事学3-13-36体系】

食事学(SHIOLOGY)3-13-36体系是食事学的基本体系(如图5所示)。其中的3是食者需求学、食物获取学、食事秩序学三个二级学科,其中的13指食者肌体学、食物成分学、吃学、食物生态学、食物直获学、食物驯化学、人造食物学、食物加工学、食物流通学、食事工具学、食事制约学、食事教化学、食事历史学,36指食者体性学、食者体构学、食物元性学、食物元素学、吃方法学、吃美学、吃病学、偏性物吃疗学、合成物吃疗学、食物生态保护学、食物生态修复学、食物采摘学、食物狩猎学、食物捕捞学、食物采集学、食物种植学、食物养殖学、食物菌植学、食物合成学、食物胞质学、食物碎解学、食物烹饪学、食物发酵学、食物贮藏学、食物运输学、食物包装学、食事手工工具学、食事动力工具学、食事经济学、食事法律学、食事行政学、食事数控学、食学教育学、食事习俗学、野获食史学、驯化食史学。

图5,食事学3-13-36体系

二级学科

食者需求学:研究揭示人的肌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获取学:研究揭示人类生存与谋获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秩序学:研究揭示人类食事行为条理性、连续性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三级学科

食者肌体学:研究揭示人的肌体结构、属性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成分学:研究揭示食物内在全部特征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学,也称食物转化学:研究揭示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学:研究揭示人类与食源体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直获学,也称食物野获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驯化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造食物学:研究揭示人工制造非天然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加工学:研究揭示人类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流通学:研究揭示食物贮藏、运输、包装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工具学:研究揭示使用器物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制约学:研究揭示利用强制手段矫正人类不当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教化学:研究揭示传承正确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历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与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图6,食事学13范式

四级学科

食者体性学:从“元性”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者体构学:从“结构”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性学:从非微观视觉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用验证方法研究食物元性与肌体健康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素学:从微观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研究食物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方法学:研究揭示进食方式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美学:研究揭示吃事与心理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病学:研究揭示食物、吃法与疾病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偏性物吃疗学:研究揭示食物偏性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合成物吃疗学:研究揭示合成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保护学:研究揭示保护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修复学:研究揭示修复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摘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植物和菌类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狩猎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陆地动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捕捞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获得野生水域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集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天然矿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种植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植物性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养殖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陆地和水生动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菌植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菌类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合成学:研究揭示化学合成食物制造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胞殖学:研究揭示生物细胞培殖食物制造与肌体健康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碎解学:研究揭示用非热的物理方式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烹饪学:研究揭示利用热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发酵学:研究揭示利用微生物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贮藏学:研究揭示食物存放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运输学:研究揭示食物移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包装学:研究揭示食物外部保护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手工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无动力器物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动力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动力工具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经济学:研究揭示人类食物资源合理配置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法律学,也称“食为法律学”:研究揭示强制规范人类不当食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行政学:研究揭示政府管理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数控学:研究揭示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学教育学:研究揭示传授和传播食学知识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习俗学:研究揭示人类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民间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野获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利用野生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驯化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驯化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学与现有相关学科的关系

食事学与现有的食相关的学科关系,首先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例如农学和食品科学被包含于食物获取学之中,医学中与食相关内容被包含于食者需求学之中。其次是厘清了各学科的本质,匡正了现有学科的概念问题。例如,现代农学所涵盖领域的宽度模糊;食品科学的设立是以产品为起点立学,而非以原理和本质为起点立学;医学中的营养学其问题是以偏概全,以元素认知替代整体;医学的口服药部分,虽然也是利用食化系统作用于人体健康,却没有纳入食物的认知。

食事学基本词条

食事: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现象和活动。

食事问题:是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难。

食事客体: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与人类食物生产、利用相关的现象和活动的客观存在。

食事系统: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结构联系组成的食事整体。食物系统是从田园到餐桌,食事系统是从田园到厕所。

食事秩序:人类食事行为的条理性和连续性。简称“食序”。

食事行政:国家对食物生产、利用的秩序管理活动。简称“食政”。

食事认知:人类对食事客体的主观反应。简称“食知”。

食事共识:人类对食事的共同认知。即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

食事行为:人类有关食物生产、利用的活动,简称“食为”。

食为:“食事行为”的简称。

食为系统:人类食事行为活动的整体。

食为系统体系:由个体、家庭、族群、国家、区域和世界食为系统构成的整体。

食俗:“食为习俗”的简称,民间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及规律。也称“食事习俗”。

食物转化:食物与肌体构成、能量释放、信息传递、废物排泄的关系过程。简称“食化”,也称“吃物转化”。

食化:“吃物转化”的简称。

食化系统:食物转化系统(简称食化系统),指食物转化为肌体构成和能量释放及废物排出全过程的整体机制。包括消化、吸收、利用、排泄、释放等过程。它是一个智慧系统,它既是若干直接食化器官的工作系统,又是整个肌体的存在系统。它是从食物转化的角度来认知的生命系统。

食物:维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入口之物。

天然食物:在自然界生长的食物。包括野生食物和驯化食物。与人造食物相对应。

人造食物:非天然的食物。用化学合成等方式制成的可食物质。

野生食物:未经人类驯化的生长在自然界中的可食物质。

原生食物:在未被人类干扰的原生态环境里生长的可食物质。

驯化食物:人工控制繁殖的天然可食物质。

有机食物: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合成物的驯化食物。

本草食物:具有疗疾功能而没有充饥功能的天然可食物。

偏性食物:能够以原性来调理、治疗肌体失衡的天然食物质。

合成食物:用化学方式制成的入口物质。非天然食物。

偏性食物:对肌体不正常状态有作用关系的天然食物。

胞殖食物:用动物细胞培殖出来的可食物质。

调物合成食物:改善食物感官效果的可食合成物。

调体合成食物:改善肌体不正常状态的可食合成物。食物母体:孕育食物的本体。包括阳光、土地、水域。简称“食母”。

食物母体系统:孕育食物的生态整体。简称“食母系统”。

食事行业:即从事食物生产、利用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群体构成的社会体系。简称“食业”。

食业:“食事行业”的简称。

食业文明:食事文明的代用词。特指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阶段。

食学教育:传授食事知识系统,包括食学通识教育和食学专业教育。简称“食育”。

食育:“食学教育”的简称。

食学通识教育:面向食者的以吃学为主的食学教育。

食学专业教育:面向食事从业者的食学教育。

食物转化之脑:肌体内转化食物的智慧系统。简称“食脑”。

吃物:吃事场景中的食物。

吃事:摄入食物的过程和现象。

吃事3阶段法则:把吃前、吃入、吃出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健康长寿。

吃事3形态:吃养、吃调、吃疗。

吃事五觉审美法则:吃事是味觉、嗅觉、触觉(口腔)和视觉、听觉的鉴赏过程。

吃事审美:吃事审美是指进食过程中心理、生理愉悦的体验与感受。简称“吃审美”。

吃事疾病:因不当食物和不当吃法引发的肌体不正常状态。简称“吃病”。


【食事三角】

食事三角(如图7所示)是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 ,缺一不是食事全貌。食事三角揭示了人类食事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物母体系统是自然性的,它形成于约 6500万年前。它是食物的来源系统,它是食物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的“大系统”。食事行为系统是社会性的,是一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层系统”,从一个人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家庭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族群的食事行为系统,到一个国家国家的食事行为系统,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为系统,是多层级的 N 个系统。食物转化系统是自然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食物转化系统,每一个食物转化系统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 80 亿人,就有 80 个食物转化系统,它是“微系统”。

上述可以看出,80 亿个食物转化系统通过食事行为系统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尽管我们的个人、家庭、地区、国家利益不同,但在食物母体系统面前我们的利益相同;尽管我们的家族、地区、国家、种族文化不同,但在食物母体系统面前我们的需求相通。可以这样说,人类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物质基石。

图7,食事三角示意图


食学教育

食学教育(Shiology Education),即食学的传授,简称“食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见图1)。食学中的食者需求学,是每一个人的终身必修课。因为它是生存的必须,是学习如何“喂养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与长寿,为了种群的可持续,学食学应该从娃娃抓起,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应该终生学习并践行。食物获取学和食事秩序学,是食业者的专业课。其教育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充足、优质的食物与和谐的食事社会秩序。食学教育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食学专业教育的“由散到整”的转变;二是食学通识教育的“从无到有”的确立。食学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知识传授之一。

食学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全民教育。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肌体健康,关系到人类的种群延续。


图1:食学教育体系

在当今世界,除了日本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外,食学教育不仅没有被纳入法律体系,对食者的教育同样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教学单元。食学教育仅仅面向食业者是远远不够的,缺少食者教育,是人类长期不能彻底解决食事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食事是每一个人之事,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健康之事,更是社会和谐、种群持续之事。要想彻底解决人类食事问题,就离不开全民参与。食学教育的双元法则,强调食业者教育与食者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食者教育

食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者教育,二是食业者教育。

食者教育,即面向所有人的一种通识教育。食者教育的内容覆盖食者需求、食物获取和食事秩序三个领域,但重点是食者需求。食者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开始,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是为了推广食学通识教育创制的一组教学课件,又称食学通识教育课件。食学通识教育课件让少年儿童掌握个性化的“吃方法”,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进食种类、数量、频率、速度和食物温度、生熟等,达到“肌食耦合”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习和成长。

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由 12 个圆盘 64 个刻度组成(见图2)。12 个圆盘分别是礼仪盘、身体盘、食物盘、吃法盘、防病盘、劳动盘、元素盘、吃美盘、元性盘、吃疗盘、食事盘和食理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为中小学生详细讲解了是食物的分类、食物的成分、吃饭的方法以及食事的原理。

图2: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组

礼仪盘

讲解饮食方面的行为规范,包括敬物、尊人、洁净、节约、简朴5个刻度。

身体盘

讲解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态,包括性别、年龄、体构、动态、疾态5个刻度。

食物盘

食物盘是对食物种类的认知,包括植物、动物、菌物、矿物、造物5个刻度。

吃法盘

讲解吃的方法,包括数量、种类、频率、温度、速度、生熟6个刻度。

防病盘

讲解如何防治因不正确吃法导致的各种疾病,包括缺食、过食、污食、偏食、厌食、敏食6个刻度。

劳动盘

讲解食事劳动,包括种植、养殖、菌植、烹饪、发酵、碎解6个刻度。

元性盘

讲述东方民族对食物成分的古老认知,包括平性、温性、热性、凉性、寒性5个刻度。

吃疗盘

讲解食物疗疾治病的作用,包括日常食物、本草食物、化学合成食物3个刻度。

食事盘

讲解食事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包括食母、食业、食安、食俗、食具、食学6个刻度。

食理盘

讲解食学定理,包括食化为肌、食脑为君、食药同理、肌食耦合、食在医前、食孕文明6个刻度。

食业者教育

食业者教育是针对食业从业者的教育,是针对一部分人群的食学专业教育。

食业者教育以食学为内容。食业者教育涉及食学中食者需求、食物获取和食事秩序三大领域,重点内容是食学中的食物获取知识。

食业者教育以两种形式完成:一是正规的课堂教育和学历教育;二是非学历的培训教育以及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实践性教育。

食学研究机构设置

食学研究机构是针对食学研究设置的科研机构。它集食学理论研究、食事资料收集、食学成果推广、食事问题应对于一体,是建设食学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文明走向食业文明阶段的产物。

这里所指的食学研究机构有三类:属于政体类别的国家研究院所;属于学体类别的院校研究院所;属于社体类别的民间研究院所。

设置食学研究机构的价值,在于化分散研究为整体研究,实现食事研究领域的全覆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食学教育面对的问题

食学教育面对的问题主要有3个:食学教育双元认知不够、食者教育长期被忽视和食业者教育体系分散。

当前位置:食学研究 > 研究院

食事学基本概念

【食事学(SHIOLOGY)】

食事学,简称食学。以食事为研究对象,揭示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在此之前,没有一门学科能够涵盖人类全部的食事客体。食事学,跳出了现代学科体系的局限,首次从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个方面,将人类的食事认知归纳为一个整体体系,终结了人类食事认知“盲人摸象”的历史,推动人类食事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低效范式的变革。食事学,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观察人与食物、人类与食物生态系统、食事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客观现实,并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食事学,是解决人类大大小小的食事问题和食因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今天,人们对“食事学”还很陌生,对它的逻辑结构,它的研究范畴,它的存在价值,还有许多误解。常常有人问我,食事学是食品学还是食文化学?食事学和农学、医学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食事学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例如,农学只是食物生产的一个方面,食品科学是食物生产的另一个方面;再如,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只是食物利用的一个方面,传统医学中的食疗学是食物利用的另一个方面;又如,食文化学只是食为秩序的一个方面,食经济学是食事秩序的另一个方面,如此等等。它们都是人类食事认知的局部,不是食事认知的全部。食事学,不仅包含了它们,而且包含了所有与食事相关的认知。食事学,不仅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找到了它们自身的本质特征,同时填补了所有空白。也可以这样理解:食事学是从“食事”的角度对农学的扩充与更名,是一个更大的体系。食事学,是对人类所有食事认知的整体概括,其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之和。

食事学基本定义
食事学科学的创建,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食事学的定义。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就如同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为了准确确立食事学定义,以逻辑学为依据,从本质、功能、关系、发生四个维度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这个知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从本质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由人类食事认识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从生存角度出发,研究食事内容、发现食事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功能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研究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食事学是在认识食事问题的过程中以解决食事问题为目的的知识体系。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是食事学存在的唯一理由。

从关系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研究人与食物之间关系及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既研究人体与食物之间能量转换的微观过程,又研究人类食事与生态之间和谐共处的宏观过程,包括个体的食事健康关系、群体的食事和谐关系、种群的食事共生关系。

从发生角度定义

食事学是讲究人类食事行为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研究人类食事行为与食事问题之间因果关系的知识体系。食事学是研究传承人类正确食事行为、矫正不当食事行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

食事学定义的确定,明确了食事学科学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性质,也明确了食事学科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和任务。

食事学任务          

食事学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建构食事与文明的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食事与个体、食事与群体以及食事与种群的关系。食事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食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人类寿期不充分问题、食事的社会冲突问题和食事的生态冲突问题。即延长个体寿期、优化社会秩序、维持种群延续。

食事学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延长人类个体的寿期,也就是说延长每一个人的食事健康寿期,所以说“食学是大众之学、是人民之学。”

食事学的第二个基本任务,是优化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人类食事的条理性和连续性,是人类社会整体秩序的基础,食物资源分配是人类社会秩序的起源。

食事学的第三个基本任务,是维持种群的延续。

“食学”词义

给“食学”这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从“食”与“学”的汉字来源和汉语表义的角度来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食学”这个双音节词汇的概念,并从关系、功能、本质、发生4个维度展开讨论。

“食”字在汉语的语境里,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说文》中“六谷之饭曰食”;《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中“食”是指粮食,后演变成与“吃”同义。“食”作为动词是“吃”,作为名词是“食物”。“食”在汉语里的这种动名词性质,表达吃或食物,可以涵盖内容更广。“食”的使用频率很高。

“学”在汉语的语境里,也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属性。作为动词是学习、效法,指获得知识。《广雅》 :“学,识也。”《尚书大传》 :“效也。”作为名词是指学问、学科。《广雅·释室》 :“学,官也。”《后汉书·列女传》 :“天机积学。”

由于“食”与“学”均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组合,所以“食学”一词的含义,有4种组合,即 A. 动词 + 名词,表达的意思是食(吃)学;B. 名词 + 名词,表达的意思是食物学;C. 动词 + 动词,表达的意思是“吃学习”,没有现实意义;D. 名词+动词,表达的意思是“食物学习”,没有现实意义。其中 C 项、D 项不作考虑,我们只讨论 A 和 B。B 项的表达是食物学,局限于食物研究,范围太窄,不能对应食为系统。A 项表达是吃学,是动词,有扩展性。因此,我选择 A
项,以将其动词含义扩展到餐桌以外的所有与食物相关的动作。

“食事学”英语表达          

汉语“食”有两层含义,一是吃,二是食物。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为此,我们把汉语拼音shi的概念引入英语,其涵义为eat+food,即Shi=eat+food,shi作为英语的外来此。当“shi”这个概念确立以后,用shi和⁃ance组合出shiance(食事),用shi和⁃ology组合出shiology(食事学),并eat和-ology组合出eatology(吃学),Eatology是Shiology的子学科。

食事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学分类的根本依据。食事学以食事为研究对象。食事,是人类食物获取、利用等相关的思维活动和现象(如图1所示)。

食事学跳出传统的习惯,不再从农业、粮食、食品、食物营养等视角看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大的视角,从食事的视角看人类的吃问题。以整体认知替代部分认知,以洞察全貌替代盲人摸象,从而整体解决人类与吃相关的所有问题。

图1,食事覆盖的范围

食事问题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在 80 亿人中,有 8 亿人吃不饱,20 亿人吃出慢性病,30 亿人受到食品安全威胁,95%的人寿期不充分,因食物资源争抢引起的冲突不断,人类与生态的食事冲突日益加剧。应对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学科体系是力不从心的。

食事学三角

食事学三角是构建食事学体系的基础,它由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3个方面构成。尽管历史阶段不同、种族文化不同,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功能都在围绕着食者的需求、食物的获取、食事的秩序这3个方面展开,其中食者需求、食事秩序是《食学》提出的新概念。为什么选择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3个概念,而没选其他概念?这是因为它们是人类食行为的本质因素。食者需求涉及人的生存和生命的质量与长度,食物获取涉及食物的质与量,食事秩序涉及人与人、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建构一个知识体系的结构,需要遵循极简的原则。之前,我曾尝试过食生产、食生活、食思想、食文化等多个角度,但都做不到“极简而全覆盖”。最终还是选择了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要素,形成食事学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可以涵盖所有食事问题,可以统领起食事认知体系这张大网。为了准确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功能,也为了便于记忆,我把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组成一个三角形,命名为“食事学三角”(如图2所示)。

图2 食事学三角

图2中的“食者需求”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从人的食事需求出发确定的。食物从入口到被吸收、利用、排出的过程,在人体内部不过十米长的距离,它虽然很短,但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肌体构成、能量释放、信息传递和废物排出等。这其中蕴藏着无限奥秘,包括生存、健康、长寿三个方面,是食物利用效率的体现。          

图2中的“食物获取”是从物的角度出发、从谋获食物出发确定的。从食物源头到餐桌,这是一条很长的链条。包括食物野获、驯化、加工、流转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我称其为食业。食物获取是保障人类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领域,是食物的生产效率的体现。          

图2中的“食事秩序”是从人的食事行为的角度出发、从人类内部及外部关系和谐的角度出发确定的。通过规范食事行为调节三大矛盾:一是调节食物获取和食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二是调解人群与人群之间的食事矛盾与冲突;三是调节人类食事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规范食事行为涉及经济、法律、行政、教育、习俗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传承正确的食事行为,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          

从图2中可以看到,食者需求是核心,食物获取与食事秩序都是服务于食者需求的。食物获取与食者需求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食物获取是为了食者需求,其根本是食物供给的质与量。在此之前,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三者之间的认知是割裂、分散的,各执一说、各行其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都是绝对正确,而当三者连成一体后,就会发现“盲人摸象”般的尴尬,发现许多过往认知的错位和空白。          

在食事学三角提出之前,食者、食物、食序3个领域的研究是极不均衡的,食物领域最发达,食者和食序领域相对薄弱,这是当今人类诸多食问题的根源所在。开展深入、全面的食者需求领域的研究,是提升个体寿期的不二选择。开展深入、全面的食事秩序的研究,是解决人与人、种群与生态之间重大问题的法宝。

在此之前,三者之间是割裂分散的,各执一说,各行其是,各说各的,各做各的,都觉得自己很正确,而当三者连成三角形后,就会发现各自的不足,就会找到各自的定位,就会认清相互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发现许多空白领域。

食事学三角第一转动          

远古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食事系统是以食者需求为中心的,而近代工业文明的效率法则,促使食事系统以食物获取为中心。工业文明以追求高效率、高利润而行走天下,食物的生产环节毫无例外地“被高效”了,尤其是化学合成物的过度施用,威胁到了食物质量和食物利用效率,人类数千年形成的以食物利用为中心的模式,在近300年间被转向以食物生产为中心,这就是食事学三角的第一次大转动(如图3所示)。

图3,食事学三角第一次转动

食事学三角第二转动          

食事学三角第一次转动形成的模式既不可靠,更不可持续。食物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食者需求,食物生产的效率必须服从食者需求的效率,食者需求效率就是食物数量、质量及吃法与生命长度的比值。通俗地讲,就是健康寿期的长度。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食事学的任务,是要推动食事学三角形的第二次转动(如图4所示),就是再转回到以食者需求为中心。这是一个回归复位的转动,以食者需求为中心就是以人类健康寿命、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图4,食事学三角第二次转动


食事学十大原理

食事学原理(个体)

揭示客观原理是形成科学体系的前提。把握好食者需求领域的食事学原理,可以使每一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

1.“食化为肌”原理

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包括骨骼、血液、内脏、肌肉、大脑、皮肤、毛发等等。这是一个复杂转化过程,需要基因、氧气、温度等因素的支持。可以这样说,没有食物就没有肌体,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

2.“肌食耦合”原理

每个人的肌体都不同,且一直处于变化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差异性,根据自己肌体当时的需求特征,追求食物与肌体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发生疾病、 威胁肌体健康。

3.“食可致疾”原理

吃事是人类疾病的一个主要来源,不当的食物、不当的吃方法可以引发疾病,威胁肌体健康。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预防疾病发生,减少痛苦,减少家庭医疗费的支出,减轻国家医保负担。

4.“食可疗疾”原理

吃事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干扰肌体失衡,是一个古老的发现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这里的食包括日常食物、本草食物、合成食物。

5.“五觉审美”原理

绘画是视觉审美,唱歌是听觉审美,吃是以嗅觉、味觉、触觉(口腔)为主,以视觉、听觉为辅的审美过程。反应是双元的,即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强调美味与健康的统一。

食事学原理(群体)

构建一个能够关照 80 亿人的世界食事秩序,需要揭示其中的客观原理。利用好食事秩序领域的这五个原理,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

1.“食孕文明”原理

食事早于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础,食事支撑文明持续,不当的食事行为会威胁文明持续

2.“食事三角”原理          

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自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

3.“食事优先”原理

食事久远,他事后来。食事优先,国泰民安。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优先,生活之事列后。若他事占先,必内卷生乱。

4.“食为二循”原理

人类的食事行为必须遵循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健康长寿,必须遵循食物母体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食事行为不能任性所为,要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才能生存的更好,才能可持续发展。

5.“食乃序基”原理

人类社会秩序起源于食物分配和食物资源占有。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于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没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会瞬间崩塌,文明亦会崩塌。

食事学的特征

食事学虽然不如物理学那样深奥、数学那样缜密,但它与 80 亿人的健康、社会的和谐、种群的持续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食事学的价值毫不逊色于其他科学。

食事学的特征

1. 通俗性:食事学不深奥难懂,没有抽象的公式,没有晦涩的术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食事学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食事学并不陌生,是“就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而已;

2. 实用性:首先食事学能够解决个人问题。食事学告诉我们食可致疾亦可疗疾,把握其原理可以吃出健康长寿。其次食事学能够解决社会问题。食事学深刻阐述食事与文明的本质关系,应用其原理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

3. 生存性:食事学不仅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健康,而且事关人类种群的生存与发展。违背食事学就会威胁到个体生存和种群持续。利用好食事学,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可以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食事学的价值

1. 食事学构建了人类食事的整体认知体系。

2. 食事学提出了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3. 食事学厘清了食事与诸事之间的关系。

4. 食事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5. 食事学大幅提升人类的食事效率。

6. 食事学可以使每个人的寿期得到延长。

7. 食事学提出了“可持续性产业划分”理论。

8. 食事学提出了“食事文明时代”理论。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

“以食为天”强调的是食事的重要性,“食为政首”强调的是食事的优先性,“食学之治”强调的是应对食事问题的整体性、全面性、根治性。

食事学研究的目的:

1. 为了全面认识和解决人类食事问题。

2. 为了更好地处理好食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医疗、生态乃至文明的关系,我们必须加强对食事的整体及分支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促进食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医疗、生态等协调发展

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食事的本质内涵和结构功能,把握食事的客观规律,促进食物的可持续供给、延长食者的健康生命、维护种群的可持续。

4.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食事问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对食事问题治理的效率,加强食事问题治理系统的职能,我们必需对食事开展整体性研究。

5.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食事、食事问题治理的组织领导,以便能够使食事治理朝着有利于人民健康、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等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食事、食事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构建食事学知识体系。

食事学研究的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食事的本质和规律。

更好地掌握食事的发展机制与规律。

寻找到新的原理与方法来解决食事问题。

更好地把握人类食事的现在与未来。

【食事社会】

食事社会,是指从食物角度认知人群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此概念由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提出。食事社会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即缺食社会、足食社会、优食社会。前两个食事社会是按照食物数量这一维度来划分的;后一个食事社会是由食物数量、食物质量、吃事方法三个维度来界定的。(2020年11月《食学(第二版)》更新)

【食事学3-13-36体系】

食事学(SHIOLOGY)3-13-36体系是食事学的基本体系(如图5所示)。其中的3是食者需求学、食物获取学、食事秩序学三个二级学科,其中的13指食者肌体学、食物成分学、吃学、食物生态学、食物直获学、食物驯化学、人造食物学、食物加工学、食物流通学、食事工具学、食事制约学、食事教化学、食事历史学,36指食者体性学、食者体构学、食物元性学、食物元素学、吃方法学、吃美学、吃病学、偏性物吃疗学、合成物吃疗学、食物生态保护学、食物生态修复学、食物采摘学、食物狩猎学、食物捕捞学、食物采集学、食物种植学、食物养殖学、食物菌植学、食物合成学、食物胞质学、食物碎解学、食物烹饪学、食物发酵学、食物贮藏学、食物运输学、食物包装学、食事手工工具学、食事动力工具学、食事经济学、食事法律学、食事行政学、食事数控学、食学教育学、食事习俗学、野获食史学、驯化食史学。

图5,食事学3-13-36体系

二级学科

食者需求学:研究揭示人的肌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获取学:研究揭示人类生存与谋获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秩序学:研究揭示人类食事行为条理性、连续性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三级学科

食者肌体学:研究揭示人的肌体结构、属性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成分学:研究揭示食物内在全部特征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学,也称食物转化学:研究揭示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学:研究揭示人类与食源体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直获学,也称食物野获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驯化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造食物学:研究揭示人工制造非天然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加工学:研究揭示人类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流通学:研究揭示食物贮藏、运输、包装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工具学:研究揭示使用器物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制约学:研究揭示利用强制手段矫正人类不当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教化学:研究揭示传承正确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历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与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图6,食事学13范式

四级学科

食者体性学:从“元性”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者体构学:从“结构”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性学:从非微观视觉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用验证方法研究食物元性与肌体健康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素学:从微观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研究食物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方法学:研究揭示进食方式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美学:研究揭示吃事与心理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病学:研究揭示食物、吃法与疾病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偏性物吃疗学:研究揭示食物偏性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合成物吃疗学:研究揭示合成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保护学:研究揭示保护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修复学:研究揭示修复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摘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植物和菌类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狩猎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陆地动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捕捞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获得野生水域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集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天然矿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种植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植物性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养殖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陆地和水生动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菌植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菌类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合成学:研究揭示化学合成食物制造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胞殖学:研究揭示生物细胞培殖食物制造与肌体健康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碎解学:研究揭示用非热的物理方式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烹饪学:研究揭示利用热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发酵学:研究揭示利用微生物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贮藏学:研究揭示食物存放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运输学:研究揭示食物移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包装学:研究揭示食物外部保护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手工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无动力器物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动力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动力工具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经济学:研究揭示人类食物资源合理配置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法律学,也称“食为法律学”:研究揭示强制规范人类不当食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行政学:研究揭示政府管理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数控学:研究揭示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学教育学:研究揭示传授和传播食学知识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习俗学:研究揭示人类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民间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野获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利用野生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驯化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驯化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学与现有相关学科的关系

食事学与现有的食相关的学科关系,首先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例如农学和食品科学被包含于食物获取学之中,医学中与食相关内容被包含于食者需求学之中。其次是厘清了各学科的本质,匡正了现有学科的概念问题。例如,现代农学所涵盖领域的宽度模糊;食品科学的设立是以产品为起点立学,而非以原理和本质为起点立学;医学中的营养学其问题是以偏概全,以元素认知替代整体;医学的口服药部分,虽然也是利用食化系统作用于人体健康,却没有纳入食物的认知。

食事学基本词条

食事: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现象和活动。

食事问题:是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难。

食事客体: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与人类食物生产、利用相关的现象和活动的客观存在。

食事系统: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结构联系组成的食事整体。食物系统是从田园到餐桌,食事系统是从田园到厕所。

食事秩序:人类食事行为的条理性和连续性。简称“食序”。

食事行政:国家对食物生产、利用的秩序管理活动。简称“食政”。

食事认知:人类对食事客体的主观反应。简称“食知”。

食事共识:人类对食事的共同认知。即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

食事行为:人类有关食物生产、利用的活动,简称“食为”。

食为:“食事行为”的简称。

食为系统:人类食事行为活动的整体。

食为系统体系:由个体、家庭、族群、国家、区域和世界食为系统构成的整体。

食俗:“食为习俗”的简称,民间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及规律。也称“食事习俗”。

食物转化:食物与肌体构成、能量释放、信息传递、废物排泄的关系过程。简称“食化”,也称“吃物转化”。

食化:“吃物转化”的简称。

食化系统:食物转化系统(简称食化系统),指食物转化为肌体构成和能量释放及废物排出全过程的整体机制。包括消化、吸收、利用、排泄、释放等过程。它是一个智慧系统,它既是若干直接食化器官的工作系统,又是整个肌体的存在系统。它是从食物转化的角度来认知的生命系统。

食物:维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入口之物。

天然食物:在自然界生长的食物。包括野生食物和驯化食物。与人造食物相对应。

人造食物:非天然的食物。用化学合成等方式制成的可食物质。

野生食物:未经人类驯化的生长在自然界中的可食物质。

原生食物:在未被人类干扰的原生态环境里生长的可食物质。

驯化食物:人工控制繁殖的天然可食物质。

有机食物: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合成物的驯化食物。

本草食物:具有疗疾功能而没有充饥功能的天然可食物。

偏性食物:能够以原性来调理、治疗肌体失衡的天然食物质。

合成食物:用化学方式制成的入口物质。非天然食物。

偏性食物:对肌体不正常状态有作用关系的天然食物。

胞殖食物:用动物细胞培殖出来的可食物质。

调物合成食物:改善食物感官效果的可食合成物。

调体合成食物:改善肌体不正常状态的可食合成物。食物母体:孕育食物的本体。包括阳光、土地、水域。简称“食母”。

食物母体系统:孕育食物的生态整体。简称“食母系统”。

食事行业:即从事食物生产、利用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群体构成的社会体系。简称“食业”。

食业:“食事行业”的简称。

食业文明:食事文明的代用词。特指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阶段。

食学教育:传授食事知识系统,包括食学通识教育和食学专业教育。简称“食育”。

食育:“食学教育”的简称。

食学通识教育:面向食者的以吃学为主的食学教育。

食学专业教育:面向食事从业者的食学教育。

食物转化之脑:肌体内转化食物的智慧系统。简称“食脑”。

吃物:吃事场景中的食物。

吃事:摄入食物的过程和现象。

吃事3阶段法则:把吃前、吃入、吃出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健康长寿。

吃事3形态:吃养、吃调、吃疗。

吃事五觉审美法则:吃事是味觉、嗅觉、触觉(口腔)和视觉、听觉的鉴赏过程。

吃事审美:吃事审美是指进食过程中心理、生理愉悦的体验与感受。简称“吃审美”。

吃事疾病:因不当食物和不当吃法引发的肌体不正常状态。简称“吃病”。


【食事三角】

食事三角(如图7所示)是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 ,缺一不是食事全貌。食事三角揭示了人类食事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物母体系统是自然性的,它形成于约 6500万年前。它是食物的来源系统,它是食物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的“大系统”。食事行为系统是社会性的,是一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层系统”,从一个人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家庭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族群的食事行为系统,到一个国家国家的食事行为系统,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为系统,是多层级的 N 个系统。食物转化系统是自然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食物转化系统,每一个食物转化系统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 80 亿人,就有 80 个食物转化系统,它是“微系统”。

上述可以看出,80 亿个食物转化系统通过食事行为系统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尽管我们的个人、家庭、地区、国家利益不同,但在食物母体系统面前我们的利益相同;尽管我们的家族、地区、国家、种族文化不同,但在食物母体系统面前我们的需求相通。可以这样说,人类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物质基石。

图7,食事三角示意图


食学教育

食学教育(Shiology Education),即食学的传授,简称“食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见图1)。食学中的食者需求学,是每一个人的终身必修课。因为它是生存的必须,是学习如何“喂养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与长寿,为了种群的可持续,学食学应该从娃娃抓起,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应该终生学习并践行。食物获取学和食事秩序学,是食业者的专业课。其教育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充足、优质的食物与和谐的食事社会秩序。食学教育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食学专业教育的“由散到整”的转变;二是食学通识教育的“从无到有”的确立。食学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知识传授之一。

食学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全民教育。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肌体健康,关系到人类的种群延续。


图1:食学教育体系

在当今世界,除了日本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外,食学教育不仅没有被纳入法律体系,对食者的教育同样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教学单元。食学教育仅仅面向食业者是远远不够的,缺少食者教育,是人类长期不能彻底解决食事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食事是每一个人之事,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健康之事,更是社会和谐、种群持续之事。要想彻底解决人类食事问题,就离不开全民参与。食学教育的双元法则,强调食业者教育与食者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食者教育

食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者教育,二是食业者教育。

食者教育,即面向所有人的一种通识教育。食者教育的内容覆盖食者需求、食物获取和食事秩序三个领域,但重点是食者需求。食者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开始,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是为了推广食学通识教育创制的一组教学课件,又称食学通识教育课件。食学通识教育课件让少年儿童掌握个性化的“吃方法”,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进食种类、数量、频率、速度和食物温度、生熟等,达到“肌食耦合”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习和成长。

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由 12 个圆盘 64 个刻度组成(见图2)。12 个圆盘分别是礼仪盘、身体盘、食物盘、吃法盘、防病盘、劳动盘、元素盘、吃美盘、元性盘、吃疗盘、食事盘和食理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为中小学生详细讲解了是食物的分类、食物的成分、吃饭的方法以及食事的原理。

图2:食学通识教育圆盘课件组

礼仪盘

讲解饮食方面的行为规范,包括敬物、尊人、洁净、节约、简朴5个刻度。

身体盘

讲解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态,包括性别、年龄、体构、动态、疾态5个刻度。

食物盘

食物盘是对食物种类的认知,包括植物、动物、菌物、矿物、造物5个刻度。

吃法盘

讲解吃的方法,包括数量、种类、频率、温度、速度、生熟6个刻度。

防病盘

讲解如何防治因不正确吃法导致的各种疾病,包括缺食、过食、污食、偏食、厌食、敏食6个刻度。

劳动盘

讲解食事劳动,包括种植、养殖、菌植、烹饪、发酵、碎解6个刻度。

元性盘

讲述东方民族对食物成分的古老认知,包括平性、温性、热性、凉性、寒性5个刻度。

吃疗盘

讲解食物疗疾治病的作用,包括日常食物、本草食物、化学合成食物3个刻度。

食事盘

讲解食事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包括食母、食业、食安、食俗、食具、食学6个刻度。

食理盘

讲解食学定理,包括食化为肌、食脑为君、食药同理、肌食耦合、食在医前、食孕文明6个刻度。

食业者教育

食业者教育是针对食业从业者的教育,是针对一部分人群的食学专业教育。

食业者教育以食学为内容。食业者教育涉及食学中食者需求、食物获取和食事秩序三大领域,重点内容是食学中的食物获取知识。

食业者教育以两种形式完成:一是正规的课堂教育和学历教育;二是非学历的培训教育以及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实践性教育。

食学研究机构设置

食学研究机构是针对食学研究设置的科研机构。它集食学理论研究、食事资料收集、食学成果推广、食事问题应对于一体,是建设食学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文明走向食业文明阶段的产物。

这里所指的食学研究机构有三类:属于政体类别的国家研究院所;属于学体类别的院校研究院所;属于社体类别的民间研究院所。

设置食学研究机构的价值,在于化分散研究为整体研究,实现食事研究领域的全覆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食学教育面对的问题

食学教育面对的问题主要有3个:食学教育双元认知不够、食者教育长期被忽视和食业者教育体系分散。